close

當機構有新的長者,除了會記錄基本資料及病史等,
我都會特別問一下長者以前的生活模式
有些是和子女住在家裡,可想而知道機構多少會覺得有被遺棄的感覺或是想念家人
有些是獨居慣了,一下子要適應團體生活也很難
機構是長者第二個家,家不是一個舒適自在的地方嗎?
但機構也是一個團體的生活模式
要如何在這種團體生活中有能做到個別化其實不是這麼容易
我們應該針對長者舊有的生活模式來提供不同的照護模式

➰ 案例分享:
爺爺當初入住機構BMI僅有17.1,但爺爺食量超級大,怎麼體重怎麼會這麼輕呢?詳細問才知道,原來以前爺爺是遊民。當然能吃就盡量滿足他的食慾(反正這麼瘦),每個月的體重也讓我非常滿意的上升,直到好像一發不可收拾
到了我想去減少他餐量的時候(主食至少可以吃到8-9EX),他卻非常的氣憤,講什麼都聽不進去,飯少了他也還會生氣要工作人員去要增加。
廚師提醒我或許是因為他以前是遊民,永遠不知道自己下一餐在哪裡,所以習慣了這餐有吃的就要吃得很飽很飽。
所以,改變了營養師原本的硬性介入,把介入偷偷的融入在他的生活裡,也請廚師偷偷的慢慢的減了他的餐量,減少他在索取就要餐點可以吃的頻率。
但長者不再因為飯量明顯減少而生氣,體重也能控制下來
每天也都過得開開心心的

這樣不是很好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uthpeace2001 的頭像
    ruthpeace2001

    樂齡。營養。家

    ruthpeac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